1、序…
2、朱氏宗谱紫阳堂总谱…4
3、朱氏五服详谱…59
4、名人论家谱………103
5、《朱子治家格言》…106
6、朱氏及潘村镇紫阳堂紫阳村朱庄来历116
7、朱氏图徽【图腾】…134
8、朱庄朱氏字辈……135
9、续谱宗旨…135
10、文章(德乡说德、我的父亲)…136
11、附录①关于家谱知识……147②家谱常用词汇……148③姓氏一中华血脉与历史传承的标志149④九族称呼………150
12、后记……………152
总目录
序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人之有祖,亦犹是焉。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编修家谱既正本清源、缅怀先人,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更能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发扬光大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是社会的根本,家为社会的细胞,族乃社会的缩影。家谱乃人之根本,一代失修,千载难补。何况我们朱庄家谱仅是早期上挂于家堂之上,也只算作简谱,回顾上次编修家谱,可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而今要想编修一部完整的、支派脉络清晰的家谱,更为难矣。
近年来,我们从各种媒体看到不少姓氏修谱续谱,已成热潮。正是“家之有谱,犹州之有志、国之有史。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宗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载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漫长之过程。因此,感触很深,影响很大,深知盛世修谱,心系华夏,情系桑梓。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明,华夏子孙责无旁贷;传承和弘扬先祖先贤美德,朱氏家族义不容辞。为了不忘本源,尊祖敬宗,和亲友、睦族人、恤孤贫,上对得起祖宗,下惠泽于子孙。因此,近五年来,家族多次开会商议重修《紫阳堂紫阳村朱氏宗谱》,经数年多人的收集、整理、核对、编辑、统稿,《紫阳堂紫阳村朱氏宗谱》终于修编完成,并认真校正付梓,装订成册,于吾族中世代相传。
明光市潘村镇紫阳村紫阳堂朱氏家族早先落户于朱庄有兄弟三人,现在长房、三房有据记傳,谱系完整;二房永、如、喜三代无文字记载,大字辈起谱系完整。解放前后,长房中一支脉朱长义迁居桥头镇祁郢、另一支脉朱万良迁居西安;二房中一支脉朱家保迁居五河县朱顶镇小董庄;三
房中朱大明(1940年左右)一支脉迁居石坝镇包集村北高郢、另一支脉朱德修迁居柳巷镇义集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上学、参军、务工、婚姻等原因又形成新一轮在全国范围内的迁徙。按照续谱宗旨:续谱连宗、联络亲情、后辈有序、世代延伸。鉴于涉及人员多、范围广,兼顾过去更应考虑未来,突出在外工作或居住,为便于联系,很有必要在总谱基础上对某一支脉进行稍微详叙(即五服详谱,此五服非传统意义上的“五服”),好在上下计五代资料很好收集,考虑长房、二房、三房,以长、家、万、世字辈为中界,上两代下两代共五代来整理,由于参与人员较多且角度不一,故每门详谱称谓、格式有所不同,收集人非常辛苦仅对本门负责,即便如此,总谱和详谱定有不足之处,望族人理解。
此次修谱本着“丰富、简明、节俭”原则,其中会有缺憾,待下次完善。
斯谱既成,本末详明,长幼有序。旅外族人,阅斯谱则不忘桑梓,关心宗族,永爱家园;居国内族人,阅斯谱则团结一心,激昂奋进,振兴中华。如是则无愧于祖宗、民族、国家矣。
咖皿
斯谱既成,聊缀数言,以弁其端,愿吾族人勉之!是为序。
长鸡没平
二〇一八年二月八日朱家如谨序